2017年6月8日星期四

護膚品成份之我見

如果大家睇過我的facebook直播分享,你一定知道,我的分享方向是從護膚品/化妝品成分及功效分析,再加上我的親身試用感,以第一身角度去剖析,極之重視專業性。

我在Facebook Page直播中,分享的不只是美容護膚化妝扮靚和食療養生,重點是拆解每件產品的成份,何謂有益肌膚/傷害肌膚、協調作用等,就是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品牌和價格以外的重要事項!

於是,很多志同道合的讀者,透過留言或inbox與我交流,尤其關注是一些成份的注解,以及如何去解讀這一些護膚品成份。

誠然,初開始深入了解護膚品成份背後的讀者們,都會覺得閱讀成份是件不容易的事,就算飽讀詩書者,對於成份專業名稱有基本概念,但沒有深入研究和經驗也難以掌握箇中奧妙!
對大部份女性讀者而言,這一堆艱深的名詞,並不如歐美時尚品牌名稱般易入腦,所以就會有「名牌效應」;又或大概只能做到「斬腳趾避沙蟲」,只記住「有害」的成份名稱,然後一見就避。

我家中如同浩瀚的護膚品世界,這個護膚品山當然只是冰山一角,我就是喜歡「游進」護膚品的大海,研究尋找樂趣,加上讀者們經常在Facebook 向我發問問題,擴闊我的美容領域!

今次撰文目的,是一直以來我都很想指出,成份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存在因素,影響產品的特性和效果。如市面上列明成份的護膚品,很多都只有「成份名稱」,而沒有各自的百分比含量,這一點或是涉及商業秘密,每一項成份的濃度,一般消費者難以掌握。情況就如去餐廳食飯,你知道這菜式有「豉油」,但你根本不會知道廚師用了幾多,唯有食入口,細意品嚐,如果你經驗豐富,大概可以掌握到豉油的多寡;經驗再多一點,你會知道廚師用的是甚麼國家甚麼等級的豉油,食神的境界,甚至可以嚐出這豉油因為和另一種配料擦出火花,將味道昇華到另一境界!
我以透明質酸為例,市面上絕大部份的保濕產品都一定含有透明質酸,但其濃度多與少?除非產品有標明,但真的很少有,否則,就只有憑自己經驗,因其表現而推算。
不過,大家最意想不到的,原來護膚界業內,單單是成份都有等級!曾經有護膚品生產商行內人告知,某設於瑞士大廠的護膚成份,同一款也分有8個等級,同一成份,大品牌選用一級至靚成份, 而有不知名品牌將貨就價,用第七等級的平價成份。一等成份當然有保證,亦都解答了好些讀者對我的提問,就是明明兩者標榜主打成份一樣,品牌A的效果比品牌B的護膚品功效更好。當然不能純粹單看品牌以作準,定價貴的也不一定是最好,而平的也有好產品,美容界還有很多潛規則。

扮靚真的不是易事!事事旦旦當然無困難,作為一位專業用家,我深深知道複雜嘅成份背後,還需要注意多個事項,就是配方之間的協同效應、成份的濃度、製造的過程、原材料的質素等等,確是一門扮靚學問,希望大家會多多留意我的分享!
 

消費者除了不知護膚或化妝品成份的濃度及等級外,還有成份與成份之間的「協同效應」!例如甲成份遇上乙成份,可能會倍大各自的功效,同時帶來額外的功效,這好比中藥理上的「君臣佐輔」理論,不可能是硬背成份就可以理解其中的道理。

不能理解的道理,在各位耳中,可能聽完都不能意會,因為還需靠自身經驗。護膚品成份看似很科學,但應用上很玄很哲學,明明依書直說照辨煮碗,都會出現反效果,皆因每個人的肌膚都大不同!正所謂「甲之熊掌,乙之砒霜」,在你肌膚上有用的,不等如其他人也適用;況且,每個人的皮膚會隨着時日不斷的轉變!

肯去研究及理解護膚品成份,是學習護膚的一大步,也可以算是一小步,當你踏入浩瀚的護膚品世界,但只背誦成份好與壞,只是池中一角在嬉水。何時才能夠裝備自己,「游進」護膚品的大海?道理加經驗,以及正確的學習態度,才能成功,而你所需要的時間,是你的一生,成就進步中的自己!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